杨勇,191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十几岁就投身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长征的苦都尝遍了。抗日战争配资平台最新消息,他在华北带兵打游击,炸鬼子据点,端军火库,干得干净利落。解放战争,他在中原战场冲锋陷阵,指挥部队打得国民党晕头转向。
1953年,杨勇接手志愿军司令员,带着130万将士在朝鲜打硬仗。他这人实诚,脑子活,从不瞎指挥。战场上,他常跟战士一起摸爬滚打,吃一样的干粮,睡一样的地铺。杨勇不光会打仗,还老想着战士们的后路,晚上常熬夜写报告,想着怎么让部队有个好归宿。他的建议总能说到点子上,中央领导都挺重视。
图片
粟裕,1907年出生在湖南会同,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从此扛枪干革命。抗日战争,他在江南领新四军,跟日军玩游击,炸桥、截车,搞得敌人睡不着觉。解放战争,他是淮海战役的主帅,几十万大军听他指挥,在华东平原把国民党打得满地找牙。
抗美援朝时,粟裕当总参谋长,管战略和后勤。北京的办公室里,他埋头看报告,算物资,画地图,任何细节都不放过。他的方案向来稳准狠,考虑周全,既看大局又抓细节。粟裕这人低调,话不多,但说一句顶十句,中央开会,他一开口,大家都竖耳朵。
图片
杨勇和粟裕,一个在前线带兵,一个在后方筹划,俩人配合得跟齿轮似的。解放战争时,他俩就没少搭档,互相知根知底。杨勇性子直,拍桌子瞪眼是常事;粟裕稳得像石头,慢条斯理但句句有分量。
抗美援朝期间,他俩通信不断,信里全是作战部署和后勤安排。志愿军撤军的事儿一出来,杨勇先递报告,粟裕接着补方案,俩人一块儿给中央出了大力。他们不光是军人,更是国家的顶梁柱,关键时刻总能站出来。
杨勇当司令员时,管着130万志愿军,压力大得没法说。朝鲜那地方,冬天冷得要命,夏天蚊子多得能把人抬走,他还得保证部队吃饱穿暖打胜仗。粟裕在后方也不轻松,物资调配、战略调整,哪样都得掐着手指头算清楚。他俩的共同点是什么?心系战士,任何时候都想着怎么让弟兄们过得好点。
图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了,抗美援朝算是画上句号。志愿军将士都盼着赶紧回国,见爹娘、睡热炕。可中央下了命令:部队先别动,留在朝鲜等着。这事让不少战士纳闷,仗都打完了,怎么还不让回家?其实,中央有自己的考量,局势没那么简单。
图片
先说朝鲜那边,李承晚这家伙不老实。他不想停战,扣了好几万朝鲜战俘,还抓了几十个志愿军,想逼中美再开打。这人翻脸比翻书快,嘴里没一句真话,背地里尽搞小动作。新中国刚打完仗,国力弱,哪经得起他这么折腾?
再说了,130万志愿军不是小数目,衣食住行得花大钱,国内刚喘口气,哪有余粮一下养这么多人?要是大张旗鼓接部队回来,国库得掏空不说,还可能让李承晚这种人钻空子,威胁刚稳下来的和平。
志愿军在朝鲜一留就是五年,日子不好过。冬天冷得手脚冻裂,夏天闷得满身痱子,吃的也就是些土豆、窝头,肉都算稀罕物。可他们没闲着,帮朝鲜人修房子、建水坝、架桥梁,还弄了防御工事,防着李承晚捣乱。
1953年到1958年,志愿军分三批撤,但计划忒复杂,到1957年底,还有25万人没回来。中央从没忘了这些英雄,一直在想办法让他们早点回家。
图片
1957年11月,毛主席和金日成在莫斯科碰头,专门讨论志愿军的事。金日成提了两套方案:一是朝鲜主动说让外国军队都撤,二是中国先说要撤军,朝鲜点头同意。毛主席想了想,回了封信,建议朝鲜先开口,说要所有外国军队走人。这招高明,既能逼美军撤,又能避开美国在联合国搞鬼,省得中国挨骂。金日成觉得有道理,双方一拍即合。
撤军的事定了,可25万人怎么撤、怎么安置,还是个大麻烦。1958年1月13日,中央军委开会,专门讨论这事。杨勇递了份报告,建议3月中旬先撤第16、23军,再慢慢撤其他部队。
他还说,可以把济南军区和第19军区合并,在长春弄个吉黑军区,离朝鲜近,真有事也能赶紧支援。彭德怀把报告转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就写了句“退彭德怀同志。此件看过”。
粟裕接着提了两套方案,中央开会一讨论,觉得他第二套方案靠谱。结合杨勇和粟裕的点子,中央定了撤军步骤:先撤前沿部队,再撤西海岸,最后撤中间的。这法子稳当,既能保证秩序,又不让敌人抓把柄。1958年2月5日,朝鲜发了声明,要外国军队都撤。美国压根不搭理,可志愿军撤军是铁了心的,谁也拦不住。
图片
2月14日,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去了平壤,跟金日成细聊撤军的事。2月19日,中朝一起发了声明,说志愿军3月就走。撤军那天,部队排得整整齐齐,军旗迎风飘。汽车开过冰雪路,轮子吱吱响,战士们坐车里,手里攥着枪,眼睛盯着远方。
朝鲜老百姓站在路边,挥手送别。摄影师李振羽后来写了篇文章,说撤军那天,车队路过上甘岭,地上还有钢盔、水壶,草堆里有个破茶杯,上头写着“献给最可爱的人”。
图片
1958年10月26日,志愿军总部说,部队全撤完了。10月28日,代表团的火车开进北京站,20万群众挤在站台,鲜花挥得跟海浪似的。周总理和陈毅亲自去接,毛主席后来还见了代表团的几个人。
安置工作紧跟着就铺开了。第1军去了河南开封,驻地就在黄河边。第16、23军编进沈阳军区,驻在吉林和黑龙江,松花江边上军营整得齐齐整整。第21军去了山西,山沟里的营房暖和得很。第54军驻重庆,嘉陵江边上灯火亮堂。
机关干部大多分到解放军总部,文工团、京剧团这些单位,山东、北京、沈阳军区都接了些。杨勇本来想留着志愿军机关,合并到武汉军区,可没成。1959年1月,志愿军番号撤了,战士们散到全国各地,接着干建设。
图片
杨勇后来当了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老跑基层,灰头土脸也不在乎。1978年,他病倒了,走的时候65岁。粟裕一直在搞国防,晚年还老研究战略,1984年去世,77岁。他俩的建议给撤军定了调,功劳写进了历史。
志愿军回国后,路子各不相同。有的守边疆,哨所里盯着远处的山;有的转业干活,工厂里汗水淌一地。不管在哪儿,他们都没忘朝鲜那段日子。2020年,抗美援朝70周年,国家给老兵发了纪念章。颁奖时,老兵们胸口挂着章,眼睛亮亮的。有的老兵没熬到这天,可纪念章就是国家惦记他们的心。
图片
这五年的坚守,不光保了祖国,还让中朝关系更铁。撤军这事儿,军事上是个大动作,政治上也意义不小。中国这一手,稳住了朝鲜半岛的和平,也让世界看看了咱们的担当。志愿军的血汗没白流,他们的故事配资平台最新消息,值得咱们永远记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