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
后续无畏舰
1905-06年计划包括四艘装甲舰(无畏号和三艘无敌级)。1905年11月,保守党政府宣布举行选举。1905年11月30日,即将离任的第一海务大臣考多尔(接替塞尔伯恩)发布了一份关于未来建造计划的备忘录,这可以被视为一份选举宣言。1 这份考多尔备忘录不仅反映了第一海务大臣本人的观点,更强烈地反映了费舍尔的观点。考多尔指出,尽管日本对俄国的胜利似乎结束了建造新主力舰的必要性,但技术正在变化,保持每种新类型舰艇的领先地位至关重要。这显然指的是HMS无畏号实际上重新设定了海上力量标准的方式。因此,考多尔提出了一项政策:“少造——快造,每艘都比上一艘更好”。他设想通过1908年,每年建造四艘装甲舰。“由于装甲巡洋舰的进攻能力将与当时完成的任何战列舰相当,因此可以公平地将其视为等同于战列舰。”此外,现在可以更快地建造舰艇:在最初的几年里,新舰艇的产量至少是过去计划的两倍,远远超过任何外国所能达到的水平。考多尔还设想了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合并,提到了法国三年前深入研究的一个想法,以及意大利的“雷吉娜·埃琳娜”级。在此基础上,1906-07年计划于1905年秋季草拟。
图片
“新西兰”号在1919年拍摄的照片中展示了战时改装,当时她与杰利科海军上将一起访问澳大利亚,进行帝国海军需求的调查。她在1918年12月至1919年2月期间专门为此次巡游进行了改装。前桅平台上的距离刻度盘被移除,'A’炮塔上的偏转刻度被涂掉。每侧前部炮组的下部4英寸火炮被移除,前部上层建筑扩大以提供住宿,'P’和'Q’炮塔顶部的起飞平台被移除。
幸存的战时改动包括安装在前桅下方前桅平台上的指挥仪、大型前桅测距仪(可能像后来舰艇指挥塔顶部的阿戈稳定装置一样安装)、罗经平台上方屋顶上的测距仪以及重新布置的探照灯,全部为36英寸而非双24英寸。
图片
HMS“贝勒罗丰”号是继“无畏”号之后的第一艘战列舰;她表面上似乎是后者的改进版本。这掩盖了一个事实,即一旦明确无法建造替代的“融合”设计X4,她便迅速被设计出来。图中展示的是1909年6月的她。前烟囱看似更高的高度是一种错觉。
图片
图片
HMS“无畏”号在前桅平台的前侧展示了一个距离指示器。所有三艘舰艇在完工后不久都安装了这些指示器,但到1914年时它们已被移除。
费舍尔最初似乎设想建造一种融合(战列舰/巡洋舰)设计,这显然被作为X4设计(推测为四炮塔)进行推进。该设计在“贝勒罗丰”级档案的第一卷中有所描述,相关图例标注日期为1905年12月2日,X4。融合意味着战列舰的装甲和战列巡洋舰的速度(25节)。为了保持在可接受的尺寸范围内,它采用了新的主炮布局:四座而非五座炮塔,两座舯部炮塔(交错布置)为三联装。这是最初为1907-08年计划采用的设计的起源。13.5英寸火炮显然被考虑作为替代武器。X4还配备了混合副炮,包括八门4英寸速射炮和十八门12磅炮(与HMS“无畏”号相同)。为了实现速度、装甲和火力的结合,所需的动力几乎翻倍,达到45,000指示马力(IHP),而“无畏”号为23,000 IHP。该舰排水量为22,500吨(580英尺×83英尺×27英尺6英寸,总长623英尺),这在1905年看来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在几年内就被远远超越。该设计还改进了鱼雷防护,采用完整的1½-2英寸厚的鱼雷防护舱壁。有两根三脚桅杆,小艇由主桅操作。单位成本将是重复建造无畏舰的四分之三。
截至1905年12月26日,预计的1906-07年计划是建造四艘无畏舰,两艘由合同建造,两艘由皇家船坞建造(一艘在德文波特,一艘在朴茨茅斯)。到那时,保守党已经在1905年11月的选举中失利。新上任的自由党主张削减军费开支以资助社会项目。考多尔被特威德茅斯勋爵取代。过去,当政府更迭时,海军部的海军成员会被替换,但这一做法已被废除,费舍尔海军上将及其同事得以留任。新政府保留他们,实际上是对费舍尔改革的认可,而海军中的许多人曾希望这些改革会被否定。对费舍尔来说,他显然认为这些改革,如舰队重新分配和人员政策(如核心船员和海军教育问题),远比他在政策细节(如建造计划的细节)上的立场更为重要。
图片
这张HMS“壮丽”号的照片显示,'X’炮塔顶部没有4英寸火炮。上层建筑每侧有四门4英寸火炮,位于开放的炮廓中,总共有十六门这样的火炮。该舰展示的是1914年改装前的状态,当时她的顶桅被截短。注意前部探照灯的原始位置:一盏在舰桥翼部,两盏在上层建筑前部顶部的遮蔽甲板上。
图片
1914年,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进行了实验性改装,主要是为了提高探照灯的性能。探照灯集中安装在前桅和主桅上,并尽可能抬高,以减少对炮手操作的干扰。除了前桅上清晰可见的四盏探照灯外,还有两盏安装在桥结构后方(与前烟囱并列)的格子平台上。后结构上的两盏探照灯被移至主桅。位于“A”炮塔顶部的两门4英寸炮被移至前甲板室的顶部。翼炮塔安装了遮光屏,大概是因为现在有两盏探照灯移至主桅支柱上。将探照灯集中在中部是为了使夜间攻击者难以判断舰船的航向。罗经平台向前延伸,可能是为了将其从新的探照灯平台下方移出。1914年,超级号(Superb)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但战争爆发时工作尚未完成。因此,新的探照灯平台建在前烟囱旁边,但并未投入使用,探照灯仍留在桥上。无畏号(Temeraire)也进行了改装,但罗经平台的延伸幅度较小。日德兰海战后,这三艘舰船的探照灯再次重新布置,烟囱也安装了遮光屏。
费舍尔(Fisher)可能意识到新政府永远不会购买四艘X4型舰船。他任命了一个委员会,就1906-1907年计划中应建造何种装甲舰提供建议。委员会建议重复建造无畏舰(dreadnought),理由是面对德国新的无畏舰计划,增加数量至关重要。委员会似乎是费舍尔迂回策略的一部分,因为其论点之一(如果英国建造融合型舰船,德国人随后会轻易在火力上超越它)本可以用来反对无畏舰本身。关键论点是,以相同的预算,皇家海军可以建造四艘重复的无畏舰,但只能建造三艘融合型舰船。费舍尔大概可以说服前政府购买四艘“融合”型舰船,但无法说服新政府。费舍尔可能最初就启动了融合型舰船项目(文件中有设计图例,但没有解释设计起源)。同一份费舍尔文件中包含了委员会报告和X4型舰船的描述,还有一份来自DNI(海军情报局局长)的笔记,提供了法国人认为融合型舰船不可避免的证据。一份印刷的旁注(大概是费舍尔的)指出,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在无畏舰和无敌舰类型中已经几乎融为一体”,并引导读者阅读文件末尾附带的法国海军预算摘录。
图片
1915-1916年从船尾拍摄的照片显示,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在“X”炮塔顶部保留了4英寸炮(但其他炮塔没有),并在“Q”和“X”炮塔之间的原短探照灯平台上安装了6磅防空炮。值得注意的是,贝勒罗丰号首次采用了修改后的探照灯位置,随后这一设计被应用在所有三艘舰船上。此外,照片中还显示前烟囱旁的格子探照灯塔已被移除。
图片
1915-16年拍摄的超级号(Superb)照片显示,罗经平台后部安装了4英寸指挥仪(短粗的圆柱体),罗经平台前部装有挡风屏。主炮指挥仪是位于前桅观测台下方平台上的较大圆柱体。观测台内隐藏了一台9英尺测距仪。另一台9英尺测距仪安装在“A”炮塔后部的装甲罩内,由于前部上层建筑的遮挡,几乎看不到。
在提议1906-07年计划中建造四艘重复无畏舰时,海军控制官(Captain H B Jackson)补充道:“在设计未来采用的大型快速装甲舰(融合型)时,尺寸应确保其能够轻松在现有船坞中运输和移动,因此总长度不应超过600英尺。”这表明Jackson认为融合型设计被推迟到1907-08年计划,而非被放弃。
1905年大选在计划周期中来得较晚,新上任的自由党政府感到无法改变1906-07年计划。昂贵的融合型设计似乎在1906年春季被放弃。同年夏天,内阁根据外国造船状况以及以战列舰(包括前无畏舰和无畏舰)衡量的海军力量平衡,将计划削减至三艘舰船。未来计划中的新舰建造速度也将限制为每年三艘。自由党政府继续使用这种平衡(包括前无畏舰)来为其计划辩护,直到1908年。他们希望进一步削减开支。1907年,海牙和平会议即将召开。内阁希望海上强国之间能达成广泛共识,因此将1907-08年计划的第三艘舰船推迟到会议结束后再决定。然而,会议未能达成任何共识;英国驻德国海军武官报告称,德国人对英国试图强制维持永久优势的企图表现出特别敌意。提尔皮茨(Tirpitz)似乎将其视为破坏其精心策划的造舰计划的企图。英国的提议也可以被理解为试图阻止无畏舰建造竞赛,而德国在这场竞赛中几乎与英国并驾齐驱。1907-08年的另一个考虑是内阁决定停止通过贷款为海军工程提供资金(需在30年内从海军预算中偿还),这增加了1907-08年计划的直接成本。
鉴于外国船厂有限的战列舰建造规模,自由党政府认为可以进一步将1908-09年计划削减为一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外加小型舰艇,新舰建造拨款为多年来最低。事实上,德国无畏舰的完工速度开始加快,似乎德国人很快将拥有比英国更多的无畏舰。德国第一艘无畏舰(拿骚级)直到1910年才完工,但随后在1911-12年建造了四艘赫尔戈兰级舰船,1912-13年又建造了五艘凯撒级舰船。到1911年9月,英国拥有八艘无畏舰,而德国有七艘(不包括战列巡洋舰,英国四艘对德国一艘)。
计划的变化使得设计1906-07年舰船的时间非常有限。不出所料,这些舰船主要是重复无畏舰(贝勒罗丰级)。重复前一设计的决定似乎是在1906年5月作出的;文件中的早期记录是1906年5月21日的一份备忘录,内容是关于邀请为皇家船坞建造的两艘重复无畏舰的12英寸/45倍径炮塔招标。第三艘舰船由阿姆斯特朗(Elswick)建造。设计草图显然于1906年6月1日提交给委员会。重复设计的舰船展示了一些被放弃的“融合”型设计的特点:4英寸反鱼雷炮组和两根三脚桅杆(主桅杆用于操作小艇)。
1906年6月1日的设计概要显示,侧装甲厚度为10英寸至5英寸,而非11英寸至4英寸,炮盾厚度为10英寸而非11英寸。16门4英寸炮取代了之前的27门12磅炮。新舰船尺寸与无畏舰相同,但排水量略大(18,400吨对17,900吨)。6月16日,海军总设计师(DNC)下令修改设计概要,将侧装甲和炮座装甲厚度从10英寸改为11英寸。这一改动预计增加100吨重量。另一项改动是将内底延伸至防护甲板的斜面,鱼雷防护壁向内移动。DNC似乎于1906年7月11日将修改后的设计提交给委员会。此时排水量为18,500吨,尺寸与无畏舰一致,增加的排水量通过将舰体加深6英寸实现。此时最厚的装甲已恢复为10英寸,但装甲带厚度均匀,而非像无畏舰那样底部逐渐减至7英寸。此外,装甲带延伸至满载水线以上3英尺6英寸,而非无畏舰的2英尺。炮盾厚度保持无畏舰的11英寸标准。舰艏和舰艉的侧装甲有所加厚。前部6英寸装甲的一半增至7英寸,后部4英寸装甲全部增至5英寸。整个防护甲板厚度统一为1¾英寸,而过去斜面厚度为2¾英寸。作为部分补偿,鱼雷防护壁厚度有所减少。
图片
1915年12月拍摄的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展示了其独特的扩大角度罗经平台。最明显的战时改装是位于后部两座中线炮塔之间的短结构上安装的防空炮。
图片
1917-18年,停泊在斯卡帕湾(Scapa Flow)的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展示了日德兰海战后的改装(后烟囱周围的“咖啡盒”式探照灯塔)以及“Y”炮塔顶部安装的4英寸炮(该炮于1918年移至此处,而非舰艉)。1917年,大多数早期无畏舰的副炮减少到13门4英寸炮,以便将武器转移到小型舰艇上。图中可以看到两个空的炮廓,一个位于“P”炮塔后方,另一个位于其前方(另一侧的其中一个炮廓未被移除)。圣文森特级(St Vincent class)也进行了类似的改装。1917年4月,该级舰的舰艉鱼雷发射管被移除。识别依据是后烟囱周围探照灯塔的细节(超级号和无畏号的每侧各有三盏探照灯,安装在一个环绕式结构中)。
最明显的变化是完全新的桅杆结构(两根三脚桅杆,确保火控平台不受烟囱烟雾影响)以及用4英寸/50倍径速射炮(QF)取代了无畏舰上的12磅(3英寸)反鱼雷(艇)炮。后者的更换是在对老式驱逐舰Skate进行测试后决定的,测试结果对12磅炮的杀伤力提出了质疑。此外,考虑到鱼雷射程的增加,更强大的反驱逐舰炮似乎也是必要的。
1906年8月6日修订的设计概要于8月7日获得委员会批准。修订后的排水量为18,600吨。在随附的备忘录中,瓦茨(Watts)指出,根据最近的实验结果,该舰在机械和弹药库空间全长范围内安装了鱼雷防护壁,而无畏舰仅在弹药库区域安装了防护壁。这些防护壁距离舰体至少11英尺,某些情况下更远。厚度根据距离舰体的远近从1英寸到3英寸不等。鉴于击中上甲板的炮弹可能在到达炮座之前爆炸,炮座厚度无需变化;因此,炮座在上甲板以下部分保持均匀厚度,至少为8英寸。虽然希望在上甲板以上部分加厚炮座,但由于宽度仅2½英尺,实际操作不可行。因此,炮座从主甲板向上保持均匀厚度。“B”和“C”炮座(腰部炮塔)因可能被直接击中而加厚至10英寸。所有炮座在主甲板以下的装甲厚度为5英寸。设计于1906年8月7日获得委员会批准;舰船将从1907年1月1日起在两年内建造,一艘在朴茨茅斯,一艘在德文波特,一艘由承包商建造。
海牙会议未能就海军军备控制达成一致。英国驻柏林海军武官报告称,德国人拒绝考虑对其海军法进行任何修改,声称任何协议都会将其冻结在严重劣势的地位。德国媒体宣称英国拥有荒谬的巨大优势。这在大舰数量上是事实。然而,如果无畏舰和无敌舰确实使所有现有大舰过时,英国已放弃了之前的优势。如果德国人积极建造,似乎有可能在这一关键舰种上取得优势。1907-08年计划保持每年三艘舰船的先前协议,唯一的问题是建造哪些类型。
对于1907-08年计划,委员会提议建造装甲巡洋舰和战列舰,两者都被视为超越1905-06年前辈的飞跃。两个新的可能性是更强大的12英寸炮(12英寸/50倍径而非12英寸/45倍径)和三联炮塔。稍远一点的是一种更强大的炮,13.5英寸/50倍径(非后来采用的13.5英寸/45倍径)。它提供了更重的炮弹(1250磅对12英寸炮的850磅)和更高的初速(2850英尺/秒对12英寸/45倍径炮的2735英尺/秒)。新的12英寸/50倍径Mk XI炮提供了与13.5英寸炮相同的初速。双联13.5英寸炮塔的旋转重量预计与三联12英寸/45倍径炮塔相当,略低于三联12英寸/50倍径炮塔。两种新设计都采用了12英寸/50倍径炮。
对更强大的反鱼雷炮也有兴趣。海军军械总监(DNO,杰利科)从考文垂军械厂(COW)获得了5英寸炮的设计。这种炮可以轻松安装在炮塔顶部,但由于其尺寸,上层建筑中的任何位置都会显得局促。杰利科认为4英寸炮足以应对未来的驱逐舰,但他希望将数量增加到20门,以便为任何可能面对多艘攻击驱逐舰的组提供四门“增援炮”。
战列舰最初是作为一系列替代设计J(很快重新命名为设计F,以显示与下述战列巡洋舰设计E的关系)开始的;J表示与无畏舰(设计H)的关系。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大致采用无敌级的炮塔布局。在战列舰F(J4)中,双联端炮塔被三联炮塔取代,总共配备10门12英寸/50倍径炮。装甲与贝勒罗丰级相同。替代设计J6在中心线上安装了三座三联炮塔;J7安装了四座。额外的炮塔增加了约1000吨重量。相反,J6减少到三座炮塔,相比F(17,800吨)节省了约1800吨。所有其他替代设计的排水量与F(J4)大致相同。战列舰设计均具有与“新无畏舰”(贝勒罗丰级)相同的防护和速度。与战列巡洋舰E相比,设计F的舰体更短(500英尺×83英尺6英寸×27英尺,19,800吨,不包括委员会余量),动力减少到25,000轴马力,相当于通常战列舰的21节速度。设计E预计成本为2,035,000英镑,而设计F为1,835,000英镑。
图片
1918年在斯卡帕湾拍摄的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照片展示了其战时的改装。前桅上增加的探照灯平台仍然保留,但前烟囱旁的平台已被移除,后烟囱周围建起了“咖啡盒”式探照灯平台。前桅观测台被扩大以容纳测距仪,但后来在其顶部又增加了一个更大基座的测距仪。在前桅观测台下方的平台上增加了一个指挥仪(带有防弹片围板)。前桅顶桅被拆除,主桅顶桅被截短,以使敌人更难以在远距离判断其航向。值得注意的是,所有4英寸炮现在都位于上层建筑中,位于原炮位上方。这项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
首先,当探照灯重新布置时,“A”炮塔顶部的两门4英寸炮被移至上层建筑。然后,腰部炮塔的炮被移除,最后是“Y”炮塔的两门炮。
后部可以看到两门4英寸防空炮。舰艉的炮最初位于“Y”炮塔顶部,后于1918年移至后甲板。请注意显眼的烟囱帽(遮光屏)以及后部上层建筑前端的4英寸炮空炮廓(该炮于1914-15年被移除)。
1906年12月12日的委员会讨论集中在J4(F)和J6设计上。设计F提供了七门炮可向前射击,十门炮可向侧舷射击,五门炮可向舰艏和舰艉射击。在这十门炮中,两门的旋转角度可能不超过70°。J6设计提供了三门炮可向前射击,但九门炮可向侧舷射击,且这九门炮的旋转角度与设计F的十门炮中的八门相当。海军军械总监(DNO)指出,最近的实验表明,四座炮塔的火控比三座炮塔更困难。他还怀疑两座腰部炮塔在侧舷射击时会产生炮口冲击干扰。相比之下,J6设计中的炮塔间隔较大,不会受到炮口冲击干扰。该舰更小、更便宜,吃水更浅。主要缺点是前后火力较弱。此外,如果其中一座炮塔失效,该舰将损失更大比例的火力。此外,三联炮塔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实验性设计。如果失败,J6将减少到六门炮,而F仍将保留八门炮。
图片
1918年11月26日,俄罗斯黑海舰队向盟军投降时,无畏号(Temeraire)展示了所有的战时改装。这里最显著的变化是日德兰海战后下令重新布置的探照灯。1914年改装中保留的前桅探照灯高位仍然存在,但其罗经平台并未像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那样向前延伸。
图片
1919年,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在“A”和“Y”炮塔上安装了起飞平台。
尽管端向射击不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但像J6那样极端的设计仍被认为不可取。除了增加排水量外,在设计F中仅使用三联炮塔并不比在J6中使用全部三联炮塔更有争议,但这将带来一艘配备12门炮的舰船。这可能是完全值得的。瓦茨于1906年12月5日正式提交了1907-08年两种设计的细节,控制官指示他继续绘制图纸。设计F在1906年12月11日的委员会会议上获得批准。海军军械总监(DNO,杰利科)向两家炮塔建造商——阿姆斯特朗(Elswick)和维克斯(Vickers)——征求了三联12英寸炮塔的设计方案。1906年12月12日,杰利科提供了双联和三联炮塔的重量差异估算。包括固定和旋转部分,三联炮塔重1033吨,双联炮塔(如纳尔逊勋爵级)重792吨。
战列巡洋舰最初是作为无敌级的改进型设计的,其腰部两座炮塔的旋转角度更大,以便在更宽的范围内(60-70°)跨甲板射击,并配备更厚的装甲。第一批设计概要于1906年11月21日完成。设计在11月22日的会议上进行了讨论,海军总设计师(DNC)根据要求进行了修改。主要变化是采用了12英寸/50倍径炮,并增加了动力以恢复无敌级的25节航速。
初始版本(A)只是将舰体加长(从530英尺增加到550英尺)以提供更大的射击角度(18,100吨),但改进版本(B)在中部配备了9英寸装甲(覆盖200英尺长度)。B可以被视为融合型设计的一种尝试,但它(以及后续版本)保留了原始无敌级的薄炮塔和炮座装甲。进一步版本(C)增加了4英寸舰艉装甲(无敌级及其他舰船没有)。其排水量为18,900吨。由于新设计与原始设计采用相同的动力装置,额外的功能以速度为代价:A和B版本损失半节,C版本损失四分之三节。此时无敌级仍被认为配备12磅反鱼雷炮,但替代设计展示了16门4英寸炮。这些设计中均未采用新的12英寸/50倍径炮。稍后的设计概要增加了新炮。舰体进一步加长至560英尺,替代方案为9英寸、6英寸和4英寸侧装甲(A)以及10英寸、8英寸和4英寸侧装甲(B)。在此基础上,A的排水量为19,700吨,B为19,900吨;每艘都比无敌级损失一节航速。进一步设计(C)配备10英寸和8英寸侧装甲,并加长至565英尺以在不增加动力的情况下保持24节航速。该舰排水量为20,700吨。稍后的设计概要展示了一个略微修改但更重(20,900吨)的设计D。
下一步(E)试图通过将动力从41,000轴马力增加到48,000轴马力(等效)并减少侧装甲至9英寸来恢复速度。与无敌级相比,设计E配备了更强大的炮(12英寸/50倍径)和更好的防护:9英寸装甲带(上方至主甲板为7英寸),装甲带向前逐渐变薄,舰艏50英尺处有4英寸装甲壁;舰艉增加了1½英寸装甲。鱼雷防护壁保护机械和弹药库,如贝勒罗丰级。舰体加长25英尺(至565英尺;总长度不超过600英尺)。其排水量为21,300吨,比在海务大臣会议上讨论的设计D多700吨。与D相比,E更快(25节对24节),侧装甲少1英寸(但装甲带更长)。设计E也在1906年12月11日的委员会会议上获得批准。
战列舰F设计于1907年2月提交给委员会。此时该舰排水量为19,750吨,需要相当于24,250轴马力的动力,而上一代无畏舰为23,000轴马力。将配备20门4英寸反鱼雷炮。10英寸厚的主装甲带比之前的舰船延伸得更远,以完全保护舰艏和舰艉三联炮塔的弹药库。向前延伸至锚链舱的是7英寸装甲带,由5英寸至4英寸装甲壁封闭,其前方有2½英寸装甲(锚链本身将在舰艏增加防护)。在10英寸装甲带后部,舰体有2½英寸装甲。后部下层防护甲板从装甲壁到舰艉厚3英寸,而上一级为2英寸平面和3英寸斜面。主甲板从前方装甲壁到前方炮座厚1½英寸,而上一级为¾英寸。
1907年4月27日,控制官设定了委员会批准图纸的日期:合同舰(战列巡洋舰E)为1907年7月16日,战列舰(F)为1907年7月1日,后者将由皇家船坞建造。一艘战列舰将于1907年11月在朴茨茅斯铺设龙骨,另一艘于12月在德文波特铺设。
随着设计的演变,到1907年6月,战列巡洋舰E的估计排水量为22,000吨,接近早期的融合型设计。在1907年6月12日旨在讨论1908-09年计划的委员会会议后,计划发生了巨大变化。无畏舰和三艘1906-07年舰船组成了一个同质中队。委员会决定希望组建第二个同质中队,由所有三艘1907-08年舰船和一艘1908-09年舰船组成。因此,1907-08年计划的战列巡洋舰被取消,转而建造第三艘战列舰。这导致战列巡洋舰E被放弃。6月下旬,海军军械总监(DNO)确信不应采用三联炮塔。7月4日,委员会决定恢复早期的五座双联炮塔布局。改进的装甲分布和12英寸/50倍径炮将被保留。批准加班以完成新图纸(根据控制官的时间表,图纸已经延迟)。
图片
完工后的圣文森特号(HMS St. Vincent)。与之前的贝勒罗丰级(Bellerophon class)相比,她的前烟囱较小(在贝勒罗丰级中,前烟囱较窄,但与后烟囱长度相同)。此外,她配备了更长的12英寸炮。早期舰船上的单盏36英寸探照灯在该舰及其后续舰上被双盏24英寸探照灯取代,因为试验表明后者更为有效。
图片
全新的设计被命名为F。它从一开始就被设想为一种放大的无畏舰,炮塔布局相同。工作进展非常迅速,图纸于1907年8月提交给委员会审批。与贝勒罗丰级相比,新舰配备了12英寸/50倍径主炮和20门(而非16门)4英寸反鱼雷炮(总武器重量增加了400吨)。动力增加到24,150轴马力(等效)。装甲的布置和厚度与7月4日提交的设计F相同。预计单舰成本为1,900,000英镑,比设计F的预计成本高出5,000英镑。1907-1908年计划下建造了三艘圣文森特级舰船。在外观上,它们与贝勒罗丰级非常相似,尽管尺寸更大。
图片
先锋号(HMS Vanguard)将“A”炮塔顶部的4英寸炮移至前部上层建筑的顶部,取而代之的是安装在炮塔顶部的测距仪(它是炮塔顶部后部可见的脊状结构)。
图片
1910年的圣文森特号(St Vincent)。请注意端部和翼部炮塔顶部的遮光屏,用于保护炮手免受夜间探照灯眩光的影响。它们似乎由覆盖布料的管架组成。
安装计划显示仅在“A”炮塔顶部安装了炮,但其他炮塔顶部有锥形基座。请注意,翼部炮塔顶部的4英寸炮交错排列,因此要使用它们,炮塔必须向外旋转约45°至中部后方。每对轻炮的射界限制在左右各约30°,炮组布置以实现全方位覆盖。平面图显示了用于装煤的绞车,也用于操作鱼雷网(其中一些可以根据需要与货物吊杆互换)。完工后不久,“A”炮塔顶部的两门炮被替换为靠近炮塔后部的大型暴露测距仪。该舰显然超重,因为她漂浮的深度比设计图上显示的设计水线深得多。还要注意,舰艉没有步道,因为与无畏舰一样,该舰的军官舱位于前部(她的上将舱位于“A”炮塔前方的主甲板上,占据了前甲板下结构的大部分空间,除了锚处理机械和锚链管)。士兵舱位于后部。
1907年6月12日的委员会会议草拟了1908-09年预算。基于第四艘改进型战列舰将完成两个战列舰中队的考虑,委员会决定该计划中的另外两艘装甲舰应为大型巡洋舰(“新巡洋舰”)。在考虑了几种替代方案后,委员会决定建造一种比无敌级更小、更便宜的舰船,配备八门9.2英寸炮,航速25节,装甲6英寸(与无敌级相同)。这种“迷你无敌级”速度足够快,能够执行侦察任务,因为它比任何外国舰船都快,同时能够与德国老式战列舰交战。唯一无法与之交战的外国巡洋舰是德国的单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坦号),而三艘无敌级肯定能对付她。其他最近装备更强大武器的外国巡洋舰(日本舰船和留里克号)比计划中的巡洋舰慢得多。
瓦茨的设计提案在1907年11月12日的海务大臣会议上进行了讨论并获得了普遍批准。他于11月26日提交了一份正式的设计概要,将他的设计与无敌级进行了比较。在获得控制官的批准后,他预计将在1908年3月中旬完成全部图纸。双联9.2英寸/50倍径炮的布置与无敌级类似,只是两座交错布置的炮塔相距更远,使炮的射界达到60°而非35°(这预示了第二年不倦号(Indefatigable)的改动)。炮塔与无敌级类似,每门炮配备100发而非80发炮弹。与当代战列舰一样,无敌级的低初速4英寸炮被高初速武器取代。尽管武器减少(重量从2540吨减少到1690吨),这仍然是一艘大型舰船:525英尺×74英尺×25英尺(15,750吨),并且需要几乎相同的动力(40,000轴马力而非41,000轴马力)。侧装甲大致与无敌级相同——即通常的装甲巡洋舰配置。预计成本为1,454,000英镑。将腰部炮塔集中在一起(设计A)并将防护减少到米诺陶级(Minotaur)的水平,可以将长度减少到525英尺(14,000吨)。另一种B设计(为回应1907年10月30日的询问而提出)配备三座而非四座双联9.2英寸炮;长度减少到510英尺,排水量减少到13,000吨。成本将削减至1,000,000英镑。瓦茨还提出了另外两种设计,C和D。至少有一种设计展示了五座而非四座双联炮塔。它为下文所述的“改进型圣文森特级战列舰”项目提供了参考。该设计可能将后部两座炮塔设计为超射式(如新战列舰所采用),但这并不确定。
当1908-09年计划提交时,两艘较小的巡洋舰被一艘改进的无敌级舰船——不倦号(HMS Indefatigable)取代。这一转变可能是因为德国已经订购了第二艘战列巡洋舰,表明9.2英寸炮舰船已不足。文件中没有解释发生了什么,但这一转变的紧迫性解释了为什么不倦号是改进的无敌级而非设计E的某种版本(该舰有时被错误地认为具有设计E的特征,如12英寸/50倍径炮)。显然,关于新战列巡洋舰是否配备50倍径炮存在疑问;直到1908年10月24日,海军军械总监(DNO,杰利科)才写道:“已明确决定,今年计划的装甲巡洋舰将配备八门12英寸45倍径炮。”
海军总设计师(DNC)于1908年3月31日提交了设计概要,并评论说腰部炮塔更加交错布置,以使它们能够通过更宽的跨甲板射界射击(70°而非早期舰船的35°)。与战列巡洋舰E不同,该舰保留了早期无敌级的45倍径炮。其他变化包括高初速4英寸反鱼雷炮取代了无敌级的低初速武器,鱼雷发射管重新布置(两具后置而非两具前置,两具后置和一具舰艉),以及装甲的重新布置(尽管厚度与无敌级相同)。在装甲堡外,防护甲板前后均为2英寸厚,而非前部1½英寸和后部2½英寸。与之前的设计不同,该设计增加了烟道保护(横向1英寸,前后1½英寸)。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动(以及更长的装甲堡)将总装甲重量从3260吨增加到3800吨。该舰将加长25英尺(555英尺),加宽2英尺,吃水增加6英寸,排水量增加1135吨,但预计航速与早期舰船相同,为25节(动力为43,000轴马力而非41,000轴马力)。该设计于1908年11月19日获得委员会批准。
图片
1917年8月后的某个时间,科林伍德号(HMS Collingwood)在斯卡帕湾(Scapa Flow)展示,其特点是配备了两个遮光屏(其他舰船仅在前烟囱上有遮光屏)。她正在倾斜,可能是为了进行改装后的倾斜实验(因此没有安装防空炮)。此时她的前桅观测台上还没有额外的测距仪。她展示了日德兰海战后重新布置的探照灯位置以及两个烟囱顶部的遮光屏。该级三艘舰船都配备了在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上测试过的扩大罗经平台和前桅探照灯平台。
它们可以通过双探照灯来区分。这张照片被误认为是先锋号(Vanguard),但显然她只有一个遮光屏。
图片
新西兰号(New Zealand)建成时的状态。她和其他早期的英国战列巡洋舰(直到狮级(Lions))都有圆形楼梯(梯子),供舰长和任何在舰上的将官从前甲板下的舱室上到舰桥。这一设计在玛丽女王号(Queen Mary)中被省略,因为该舰及后续舰船的军官舱位于后部。
图片
1919年或1920年,作为航海学员训练舰的科林伍德号(Collingwood),其烟囱帽已被移除。她的后部控制台已于1918年拆除。请注意,此时她的双24英寸探照灯已被单盏36英寸灯取代。舰桥顶部的两盏24英寸灯取代了之前安装在那里的36英寸灯。前桅观测台表面可见部分射程刻度盘。请注意,顶部的物体不是测距仪,但该舰没有4英寸指挥仪。
图片
1919年8月的圣文森特号(St Vincent)。前烟囱上的遮光屏已被削减,防空炮也被移除。炮塔顶部显示了内置测距仪的凸起部分。
图片
海王星号(Neptune)配备了一个实验性指挥仪(前桅观测台下可见的垂直圆柱体)。1912年,她的罗经平台略微向前延伸,以便在其上安装一个开放式测距仪(如图所示)。1913年9月后的某个时间,她进行了类似于贝勒罗丰号(Bellerophon)的探照灯试验改装。前部上层建筑两侧的两对24英寸探照灯中,一盏被抬高到罗经平台上方的平台上,另一盏被抬高到前桅前支柱周围略高的平台上。从后部探照灯平台取下的另一对探照灯被安装在前烟囱两侧的高格子平台上。主桅上的两对探照灯被抬高到主桅斜支柱上的独立平台上。前部上层结构顶部的炮,这里可见其开放式炮位,后来被炮廓保护。
图片
海王星号(HMS Neptune)最终摆脱了无畏舰的布局。早期在炮塔顶部安装反鱼雷炮的做法被放弃,可能是因为现在普遍认为德国人可能会在白天战斗中使用他们的驱逐舰(舰队鱼雷艇)。中部的结构虽然常被称为飞行桥,但实际上是为了支撑小艇的开放式桁架。她配备了16门4英寸炮:两门在炮廓中,四门在上层建筑中靠近舰桥的开放式炮位上;两门在炮廓中,两门在上层建筑中靠近第二烟囱的开放式炮位上;四门在炮廓中(分两层),两门在上层建筑中“X”炮塔前方的开放式炮位上。1914-15年,“飞行桥”的前部被移除(赫拉克勒斯号(Hercules)和巨像号(Colossus)移除了后部)。到1916年,海王星号在其抬高的前烟囱上安装了一个显眼的遮光屏,并且她的上层建筑(前部、中部和后部)被加高一层,以将上层的4英寸炮安置在炮廓中。围绕后烟囱的中部上层建筑中的炮被重新布置为向后射击而非向前射击。在此之前,这两个地方都有单层炮廓,其上为开放式4英寸炮位。到1917年4月,后部的中部和下层4英寸炮组被移除,用于武装小型护航舰。
图片
图片
建成时的海王星号(Neptune)。请注意,该舰以及巨像号(Colossus)、赫拉克勒斯号(Hercules)和阿金库尔号(Agincourt)并没有用于存放小艇的实心“飞行甲板”或“飞行桥”。相反,它们有横梁(通常像桥梁一样拱起,如海王星号)支撑着开放式桁架,桁架再支撑小艇。在海王星号上,前部桁架在右舷支撑了一个更宽的“上将步道”。海王星号和同时期的皇家海军无畏舰配备了四门3磅炮,安装在百叶窗后,显然是为了战斗而非仅仅用于鸣礼炮。
在1909年的殖民地会议上,英国海军部敦促各自治领政府(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和印度)通过建造和维护舰队单位为帝国海权做出贡献。每个单位将通过追击袭击者来帮助保护贸易。这些单位可以共同组成一支太平洋舰队,以应对任何集中威胁。一个单位将包括一艘当前型号的战列巡洋舰、三艘轻巡洋舰以及用于本地防御的驱逐舰和潜艇。在自治领政府中,只有澳大利亚决定建造一个舰队单位,包括一艘当前型号——即不倦级(Indefatigable)——的战列巡洋舰。她成为了澳大利亚皇家海军(HMAS Australia)。新西兰决定购买第二艘这样的舰船并将其赠予皇家海军:新西兰号(HMS New Zealand)。南非人认为,由于他们的政府正在重组(成为南非联邦),考虑组建舰队或资助主力舰是不合适的。加拿大人组建了一支地方海军,并开始考虑资助主力舰,但多年未有结果。澳大利亚号并不完全是不倦级的翻版。她的防护进行了修改,指挥、观测和信号塔重新布置,类似于赫拉克勒斯号(HMS Hercules)及后续设计,舰桥也进行了重新布置。
根据1907年6月12日委员会会议的决定,1908-09年计划的唯一一艘战列舰应该是圣文森特级的重复设计。然而,她是一个全新的设计。1908年5月4日,控制官(Captain Henry B Jackson)要求海军总设计师(DNC)在不显著增加舰宽的情况下改进圣文森特级,总长度不超过600英尺。新舰可以配备12英寸炮,布置方式与新巡洋舰设计(五座炮塔)相同,或配备13.5英寸炮。
图片
图片
与海王星号(Neptune)对应的战列巡洋舰是不倦号(HMS Indefatigable),图为1911年7月完工时的状态。
请注意,与无敌级(Invincibles)相比,她的罗经平台并未显著向前延伸。
到6月初,瓦茨(Watts)完成了一系列配备12英寸/50倍径或13.5英寸/50倍径炮的舰船研究。他的第一个设计(A)布局与无畏舰(Dreadnought)类似,只是两座腰部炮塔交错布置,可以向另一侧前方40°和后方30°射击。这显著增加了舰长(至565英尺,21,150吨)。设计B通过让“X”炮塔超射“Y”炮塔来节省长度(520英尺,20,250吨)。A和B设计都提供了十门炮的侧舷火力,而非早期英国无畏舰的八门。文件中没有解释为何突然摆脱了影响无畏舰和无敌级的炮口冲击限制,但提到潜望式瞄准具(而非炮塔罩内的瞄准具)可能提供了答案。炮塔试验报告显示,1908-09年战列舰(海王星号)确实配备了潜望式瞄准具。
C设计是一艘配备十门13.5英寸炮的舰船,炮塔布局与无畏舰相同。更大的炮塔需要更长的舰体:530英尺(21,100吨)。将13.5英寸炮塔按设计A(设计D)布置需要更长的舰体(575英尺,22,500吨)。将总长度限制在600英尺使设计略显局促;瓦茨认为应再增加15-20英尺。E设计是B设计的13.5英寸版本,超射布局节省了一些长度(545英尺,22,000吨)。
由于13.5英寸炮比12英寸/50倍径炮强大得多,瓦茨提出了基于无敌级布局的八门炮设计。F设计长520英尺(19,750吨)。在G设计中,前部侧舷炮塔移至前甲板并靠近“A”炮塔。在H设计中,后部侧舷炮塔靠近“X”炮塔。与F设计一样,这些舰船长520英尺(20,050吨)。G和H设计被认为不如F设计,因为存在炮口冲击干扰。射击角度会受到相邻炮塔的炮口和后部的影响。在F设计中,炮塔几乎均匀分布,因此一枚炮弹击毁多座炮塔的可能性最小。在H设计中,将腰部炮塔向两端移动会加剧纵摇,且后部腰部炮塔(“P”)下方的螺旋桨轴布置存在问题。
八门炮设计似乎都不被接受,因此在I设计中,瓦茨回归了控制官设定的条件。他以圣文森特级为基础,将舰体加长10英尺,并使“X”和“Y”炮塔超射(但未将腰部炮塔交错布置,以节省长度)。所有4英寸炮从炮塔顶部移除,并增加了横向装甲壁。他允许总排水量达到20,000吨。增加的750吨中,550吨用于改动,剩余200吨用于将前部侧装甲加高至主甲板高度,并将后部侧装甲增至4英寸,或将8英寸侧装甲(上部装甲带)顶部提升至主甲板上方2英尺。J设计是13.5英寸炮的等效设计。它需要增加1英尺舰宽,最大吃水31英尺,总燃料负载限制为3000吨。与圣文森特级相比,该舰将损失四分之一节航速。
海务大臣们现在要求结合B和I设计中最吸引人的部分,移除炮塔顶部的所有4英寸炮,并增加机舱装甲壁。控制官补充说,鉴于穿甲弹(AP)的改进,舰船应具备更好的内部防护以应对爆炸。这可能意味着要么加厚主甲板(1½英寸),要么加高上部装甲带(8英寸)。在后一种情况下,上部装甲带可减薄至7英寸,直至距离上甲板约3英尺处,以便通过舷窗为主甲板提供照明。
瓦茨提交了K和L设计。在K设计中,后部交错炮塔的射击角度在侧舷后方比前方更大,类似于改进的无敌级(不倦号);在L设计中则相反。加厚主甲板将为K设计增加约280吨,为L设计增加300吨;调整上部装甲带将为K设计增加330吨,为L设计增加350吨。瓦茨更倾向于加厚主甲板,因为增加的重量较少且能增强结构强度(加厚上部装甲带则不能)。他还考虑在两端增加4英寸装甲(I设计),这将再增加200吨。
控制官选择了K设计;6月29日,他要求瓦茨对K设计与圣文森特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炮口冲击显然不再是主要问题,这要归功于潜望式瞄准具。瓦茨声称,两座腰部炮塔可以向前或向后射击而不会受到炮口冲击的干扰(可能是因为它们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较大),因此该舰在端向射击时可使用六门炮(假设“X”炮塔无法超射“Y”炮塔)。使用潜望式瞄准具可能可以同时使用两座炮塔,“但这仍需通过实验验证”。7月7日,控制官写信告知瓦茨,海务大臣们同意选择K设计。
控制官附上了瓦茨为替代设计M(1908年7月17日)准备的设计概要,该设计配备十门13.5英寸炮,布局与K设计类似。它们可以在与K设计相同的长度(520英尺,但舰宽为87英尺而非85英尺;排水量21,500吨而非20,350吨)上布置。这艘稍大的舰船需要26,000轴马力以达到21节航速,而K设计需要25,500轴马力,圣文森特级需要24,500轴马力。
瓦茨于7月27日提交了K设计(改进型圣文森特级)的设计概要和粗略轮廓图。为满足第一海务大臣(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的愿望,长度从520英尺减少到510英尺。为此,重新采用了无畏舰的撞角型舰艏(实际上是球鼻艏,以提高水动力效率),略微调整了“X”和“Y”炮塔的位置,并将“A”炮塔略微靠近舰艏。该设计还提供了更好的分舱(四个而非两个机舱)。炮塔顶部的4英寸炮被移除,所有20门炮都布置在上层建筑或前甲板下。瓦茨指出,K设计的侧舷火力比圣文森特级增加了25%,而成本仅增加2.25%。
图片
贝勒罗丰级(Bellerophon class)通过减薄水线装甲带和防护甲板换取了完整的鱼雷防护壁,这一选择反映了当时对水下威胁的高度重视。海王星号(Neptune)在装甲带上方增加了一层防护上甲板,并在内侧增加了防弹片保护。理论上,上装甲甲板应能引爆以浅角度飞越装甲带的穿甲弹(AP)。
图片
图片
澳大利亚号(HMS Australia)和新西兰号(HMS New Zealand)几乎是不倦号(Indefatigable)的翻版,但舰桥更大(请注意罗经平台呈弧形并显著延伸至海图室前方)。与其他1909-10年舰船一样,它们只有一个控制台,但保留了主桅以操作小艇。图为新西兰号完工时的状态。澳大利亚号最初(但后来不再)可以通过主桅顶部的简陋平台来识别。
取消新的横向机舱装甲壁(恢复早期的机械布局)将节省260吨和25,000英镑。瓦茨指出,取消装甲壁将使该舰与正在建造的七艘无畏舰相比既不更好也不更差。然而,控制官(杰克逊)在海军部文件中的手写注释持不同意见:“我认为机舱中的额外装甲壁是无畏舰型设计的主要改进之一,其缺席于目前正在建造的该型舰船中,在我看来是设计中的一个弱点。我一直在寻找引入它的机会,并认为其额外成本是值得的。”杰克逊后来补充说,进一步考虑涡轮机布置可能会使其在相同排水量下增加装甲壁。即使没有装甲壁,他认为K设计在排水量和成本小幅增加的情况下比圣文森特级有显著进步。此版本被命名为K2。
鉴于时间紧迫,草图设计必须立即批准。此时已接近年底,需尽快完成建造图纸。机械招标需在1908年9月进行,因此建议立即采取这一步骤,尽管图纸尚未获得正式委员会批准。由于该舰已获批准,应在财政年度结束前(根据后来的备忘录,截至1909年2月底)铺设龙骨。草图设计在理解传奇吃水排水量不超过20,000吨的情况下获得批准(当控制官于1908年8月1日批准设计时,他将排水量限制在19,750吨,尽管瓦茨指出进一步削减排水量将导致防护能力的不可取降低)。这艘战列舰是海王星号(HMS Neptune)。
图片
日德兰海战前不久拍摄的不倦号(Indefatigable)展示了早期的战时改动排名第一的配资公司,主要是截短的顶桅和后部上层建筑中4英寸炮的炮廓保护。请注意后部上层建筑顶部的防空炮。此时,其他两艘舰船的后部上层建筑在主桅周围被截去。此时,她已在前桅观测台下安装了指挥仪,但在此图中不可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